在线客服 回到顶部
个人学习考试经验网丨培训考试网丨备考精准题库 客服微信:peixunkaoshi_com(请先加微信,或与在线QQ联系)

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09-13不详热度 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一起学习乐趣多,送好友新人金,你得邀请金
立即邀请

《出嘉峪关感赋》赏析

(一)

中国卓越的政治家、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革职“谪戍伊犁”的万里旅途中,抵达嘉峪关,八日晨,策马出关。他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临千古,感一八四二年农历九月初七日,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一首是: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试将这首七律诗译成新诗:

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祖国西部的河山。万里谪戍伊犁的我,有幸停驻此间。三座三层巍然拱峙的城楼高阁,与秦地的笔直的树木遥相连接。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压低陇山的云烟。与嘉峪关摩肩并立的,是那峻峭挺拔的祁连山。看了使人入迷的,是那关外空阔无际的戈壁滩。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回头东看—— 崤函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这是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 的赞歌。首联总写嘉峪关的雄姿及其所处的战略位置,交代了自己到此停驻的原因。颌联突出雄关之高;腹联极写雄关之险;尾联照应开头,概括全诗。作者运用衬托、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威严险固、形胜雄奇的嘉峪关壮丽画卷。

首联是近看:威严高耸的关城依山而筑,雄踞河西走廊咽喉津要,与“天西”的大漠、群山紧紧接界,犹如屏障一般。战略位置是何等重要!“颌联是远望:秦地笔直的树木与关楼高阁遥相接连。“缭垣”句是仰视,祁连、马鬃山系的烟云在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下漂浮。城压云低,城高自见,“天山”,祁连山的别名。《汉书.霍去病传》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天山”句是仰视;高耸险峻的祁连山和嘉峪关并肩而立。腹联是远望:关外是空阔无际的戈壁滩。作者用祁连戈壁做衬托,进一步突出嘉峪关的威严险固!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嘉峪关处在祁连、马鬃两山系拱合的隘口,与东部河南境内的崤函相比,更显其高耸险固,无与伦比。“尾联是俯瞰:回头东望,放眼下看,自然产生“只见一丸泥”的感觉。

全诗语言平易,不务新奇,质朴淳厚,大气磅礴,反复吟诵,令人神旺!油然而生热爱嘉峪关、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它将激励我们投入振兴嘉峪关、振兴中华的战斗!全力以赴,开拓进取,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以上是林则徐的七律《出嘉峪关感赋》之二,试译如下:这里是中外交流的咽喉要地,迎送着东来西往的宾客官吏。博望侯张骞开辟了这条通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象乘筏往来于人间天上的仙人,建立了功盖后世的神奇业绩。追怀往古,我仿佛听到:长城下,隐隐传来胡笳伴奏的《敕勒歌》声。又好像伫立关楼,背靠苍天依长剑,只见嘉峪、崆峒相连接。在长城的饮马水窟中,一轮清冷的明月倒映其间,古老的城堡上,雕鹰迎着塞外风沙翱翔盘旋。除了河北的卢龙要塞和山海关,与嘉峪关难分高下齐驱并肩。遍视东南,再没有那座关城,比得上嘉峪关的雄伟固险!

这是又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作者登临怀古,追溯历史,既热情歌颂了博望侯张骞的历史功绩,又着力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风光,同时指出了她的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联点明嘉峪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歌颂了促进这一交流的张骞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对张骞的景仰之情。颌联神驰遐想,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个人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长剑耿耿依天外”。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突出了伫立关楼的依剑者的高大形象。这形象恰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楼头依剑”为什么要“接崆峒”呢?原来作者西行路过平凉崆峒山时,收到报告初得孙儿的家信。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喜不自胜,写诗抒怀:“见儿作父知吾老,待汝成人古已难。正向崆峒依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他根据“过平凉闻此喜,并祝域中安定之意”,想给孙儿取名“平庆”因两字皆须避族中长辈之名。故“取平凉崆峒山之义”,定名“贺峒”。由此可见,嘉峪关“依剑”与崆峒“依剑”,地虽两处,情则合一:它不仅仅是晚年得孙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以身许国。老而弥坚。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诗的形象的语言,消除了嘉峪关与崆峒山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显得贴切自然。腹联写眼前所见:长城古堡,大漠寒月,雕鹰飞翔,风吼马嘶。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绘制了一幅风格独具的壮丽图画。尾联用卢龙、山海关比较,以东南关城衬托,极写嘉峪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关城的雄伟险固。

  全诗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融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于一炉,叙事抒情。贯通古今,写景达意,真切自然。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千年历史育后人,一代风流谱新篇。

(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迹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以上是林则徐的七律《出嘉峪关感赋》之三。为了叙述的方便,我试把它译成新诗:昔日的敦煌旧塞,弃置在滚滚的黄沙风烟。今天那久负盛名的阳关,管辖权属古郡酒泉。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虽然,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后,汉朝的天威才在大漠远宣。但是,早在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以前,就有开疆拓土的辽阔河山。若不是汉武帝安定统一了西域,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在嘉峪关屯垦戍边!

这是一篇登临怀古的杰作。作者立马嘉峪,遥想往古,通过歌颂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抒发了自己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感。首联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玉门关,泛指关外西域之地。颌联是所议,指出:嘉峪关绝不能和楚汉相争时项羽刘邦双方对峙的界限——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关外西域之地旧全部列入中国的版图。林则徐抗英寇于华南海疆,遭投降派打击谪戍西北边陲,但他不顾个人的荣辱,仍审时度势,竭诚为国。“须防蚕食念犹纷”。面对觊觎我国神圣领土的沙皇俄国,他第一个发出警告:“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颌联表面虽在谈史,实则抒发个人加强西北边防,防止沙俄侵略蚕食的政治抱负,从中也表现了他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赤子之心。腹联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林则徐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尾联总的评价了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要不是他安定统一了西域,嘉峪关就可能变成长期派重兵防守的中外交界的边城。

林则徐有感于国家正受着外敌入侵的严重局势,熔炼历史题材为现实内容服务,全诗紧紧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中心,巧用典故,出言有据。借古抒怀。义无反顾。一个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志士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百四十二年后的今天,这首诗仍有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作用:它对那些无视历史事实,胡说“中国的北部疆界在长城”的霸权主义者以当头棒喝!他将激励我们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以上是林则徐的七律《出嘉峪关感赋》之四。为了叙述方便,我试把它译成新诗:我骑马刚刚出关,城门就紧紧关闭。回头遥望中原,禁不住潸然下泪。弃置过关凭证,扬鞭西行,谁能做我的知音?我想到汉朝立功西域的名臣:定远侯班超弃文就武,古稀之年,功成荣归。骠骑将军霍去病夺取胭脂山,匈奴哀叹“使我嫁妇无颜色”。军士们吹奏着幽怨的《杨柳曲》,两鬓染霜,须发熬白。我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心中别有一番感慨:不为年老体衰乞求赦免,盼望早日被被皇上召还入关,为国效劳在抗英前线! 

这是又一篇登临怀古的杰作。首联是实写;直接描述出关时的冷落情况及个人的凄凉悲怆心情。颔、腹两联为虚写:热情讴歌立功西域的班超、霍去病的英雄业绩。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戍守任职前后长达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年老思归,始得召还;霍去病驰骋疆场,封狼居胥,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林则徐怀古以言时事,对古代英雄的赞扬,实际上是在委婉含蓄地发抒时无英雄的感慨,也是对大敌当前自毁藩篱,屈膝求和,祸国殃民的穆彰阿、琦善、奕山之流的谴责。林则徐仰慕、赞美古代英雄,视之为知己,意在抒发个人横遭打击,被革职充军,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抱屈含愤的幽怨之情。“赐环”,见《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古代用以称逐臣被赦召还。尾联与首联相呼应,直抒胸臆,表达了盼望自己早日被皇上赦免,召还入关,为国效劳的强烈愿望,交代了“泪痕潸”的原因。林则徐向往班超、霍去病立功西域的业绩,而他自己却盼望早日召还入关,似乎自相矛盾,不合情理。略加考察,我们就可知道,此举情在理中,并不矛盾。他在给送行的长子汝舟的“留别”诗中说:  “汝父虽衰龄,余勇或可贾。平生一念愚,艰危辄身许”。他梦寐以求的是在国家民族处在艰难危急之秋,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英国侵略者把战火从华南烧到东南,他怎能远离前线,安心戍边呢!在林则徐看来,霍去病、班超的成功与武帝、章帝及和帝的信赖支持分不开,而地失去道光皇帝的信赖,革职戍边,报国希望渺茫,只好盼望皇上赦免召还,再次启用自己。这里既表现了他耿介不阿的爱国精神,又表现了他对清王朝的忠顺服从,显示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而又有着阶级局限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本色。

烈士暮年,壮怀激烈,心想东南,洗雪国耻。全诗苍劲悲凉,慷慨豪迈,怀古悲己.虚实相因,表达了对汉朝立功西域的名将班超、霍去病的仰慕之情,抒发了盼望早日赦还入关,为国建功的愿望,表现了他不计个祸福得失,无时不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版权声明:除明确署名本站内容外,其他信息皆为网络转载、网友推荐或其他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更多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您不愿我们使用,请发邮件至 3231751083@qq.com ,说明您的版权内容,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网友热评